北京,走過半個世紀的滄桑(下)
上集:北京,走過半個世紀的滄桑(上) 當代北京的第一次機會和錯誤 「灰色的石頭城費朵拉,在它的中心有一座金屬建築物,裡頭的每個房間都有一顆水晶球,在每顆球體裡都可以看見一座藍色的城,那是不同的費朵拉的模型。」 ── 卡爾維諾《看不見的城市》...
View Article【絲路控】絲路上的英國新娘:古城裡的俄國總督
前情提要:【絲路控】絲路上的英國新娘:太平天國的往事 【絲路控】絲路上的英國新娘:弄丟老公怎麼辦 想像一下深藍色的廣大內陸海上,太陽在另一頭沉下去,西方黑漆漆的山巒之上一片火紅,接著是鮮豔的濃紫,一路暈上天空,直到如海一般的深藍。與其呼應,岸上有熊熊烈燄燃起,從遠方的油田一路汨出來的原油在地表蜿蜒成流,火焰也如影隨形,黑、紅、紫、藍等濃烈的顏色在同一時間綻開,像一場煙火。...
View Article【冷知識週刊】第五十五號:害死音樂大師們的眼科醫生
歷史上有許多巧合,不過,要說到眼睛業障最重的,大概就是今天這則冷知識週刊了。 你可能知道巴哈(Johann Sebastian Bach)和韓德爾(George Frideric Handel)這兩位作曲家,前者被尊稱為「音樂之父」,而後者曾寫下神劇《彌賽亞》當中的「哈利路亞」。這兩位音樂家,同樣都是德國人,而且都出生於西元 1685 年。...
View Article有愛就足矣,哪怕萬物凋零:威廉莫里斯與安迪沃荷的藝術
2015 年情人節,牛津現代美術館(Modern Art Oxford, MAO)推出了一期特別的畫展:「愛就足矣」(Love is Enough),將維多利亞時代家喻戶曉的藝術家兼設計師威廉 • 莫里斯 (William Morris, 1834-1896) 與以波普作品深入民心的美國藝術家安迪 • 沃荷 (Andy Warhol, 1928-1987)的作品一同展覽。 威廉 • 莫里斯 By...
View Article別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了,這才是真實的馬雅史
十九世紀,美國的外交官兼探險家史蒂芬斯與他的夥伴卡塞伍德,出版了《中美洲恰帕斯以及猶加敦旅途紀聞》一書,向歐洲大眾介紹這個隱沒在叢林中的文化。這本書轟動歐洲,甚至有段時間年年再版,有人認為史蒂芬斯的《旅途紀聞》引發了歐洲短暫的馬雅熱。 經過兩個世紀的研究,歐美學界對於馬雅文化的瞭解已經有突破性的成果。但是,臺灣人對於馬雅的瞭解,卻依然壟罩一層神秘的面紗。...
View Article高舉英屬香港旗就是殖民奴才嗎?——重訪五十年前香港的自治城邦主張
2011 年底,香港學者兼知名作家陳雲,提出《香港城邦論》,主張貫徹「中港區隔」,實現「城邦自治」,並發起「香港自治運動」,開啟了近年香港的「本土主義」思潮及行動。其實,這個主張早在 1960 年代已有人提出,這個人就是先施百貨(今日旺角先達廣場,之前就是先施百貨旺角分店的所在地)創辦人馬應彪的兒子馬文輝,以及他倡議成立的「香港民主自治黨」(The Hong Kong Self-Government...
View Article希望之書——吳叡人序楊逵的《綠島家書》
作者:吳叡人(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) 「阻擋不了浪潮,那就航行吧。」 ——Margaret Atwood, The Year of the Flood 我在學術上的專業研究領域之一,是日治時期台灣民族主義運動的政治史和思想史。然而我生也晚,又長年留學他鄉,所以始終無緣接觸到那些活躍在《警察沿革誌》或者《台灣文藝》書頁之中的歷史人物。楊逵先生,是我唯一曾短暫親炙過的戰前民族運動世代前輩。...
View Article金日成花與金正日花:偉大太陽下綻放的北韓領袖
春夏正是花兒燦爛盛開之際,漫步公園環抱自然時,一朵朵花兒於行道路的兩旁,迎接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季節。假如閣下置身於朝鮮,這些花朵可能是以領導人命名的金日成花,或者是金正日花。在香港沒有董建華花、沒有曾蔭權花、更沒有梁振英花[1],但朝鮮早在 1965 年與 1988 年,就已經擁有了以領導人命名的「金日成花」與「金正日花」,這方面相比朝鮮,香港果真落後數十年。 1965 年 4...
View Article緬甸軍政府打壓多元族群,企圖塑造一黨獨大的緬族國家
作者:理查.考科特(Richard Cockett) 真正說來,是一九六二年的軍事政變,奈溫上台,緬甸才開始了有國家在背後撐腰、毫無保留的緬族化運動。緬族以多元社會為敵的大肆掃蕩,摧毀了殖民時期繁榮經濟的引擎,後續針對國內非緬族群的種族內鬥,也耗盡了這赤貧國家所剩無幾的國庫,而且獨立之初在國際間贏得的聲譽也大半丟光了。...
View Article【天下文化來說書】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真正始祖,最遠可追溯到柏拉圖?
作者:瑞吉斯(Ed Regis)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成立於 1930 年,由發起人路易斯‧邊伯格(Louis Bamberger)和妹妹卡洛琳‧邊伯格(Caroline Bamberger Fuld)集資興建;並由傅列克斯納(Abraham Flexner)籌畫組織章程。但高研院真正的始祖、知識前輩及精神的源頭,則可遠溯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。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(Source:wikipedia)...
View Article焚燒女巫,對抗天災:古代中國的乾旱與蝗害
作者:張惟捷(廈門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) 「紅豔的陽光如同烈火染上幔紗,狂暴地覆蓋住整個大地。赤土千里的景象已維持了幾個月,土地乾裂,農物不生,維繫王國命脈的洹河早已見底,河床上剩下的,是枯索的魚屍以及乾黃的雜草。就在這炎日逼人的當下,有場奇異的活動,正如火如荼地在王國首都的郊野上熱鬧準備著……」...
View Article【非小說極短篇】伊甸園西:好萊塢的故事
原文書名:West of Eden: An American Place 作者:Jean Stein 出版日期:2016年2月9日 好萊塢在十九世紀中葉還只是個荒涼地方,到了二十世紀初卻開始支撐起美國電影工業的一片天。千萬胸懷電影夢的人在此創造了輝煌的好萊塢歷史,但最後留名的卻只有少數。 文學記者珍.斯坦為美國首屈一指的演藝經紀公司 MCA...
View Article金門人眼中的金門:金門人如何解讀自己的歷史?
作者:宋怡明(Michael Szonyi,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) 就和其他地方的人們一樣,金門居民說明自己歷史的方式,和當地的價值觀與世界觀相呼應。在這個版本的歷史中,人民解放軍在古寧頭戰役中敗北的原因不是因為後勤或援軍不足,而是神明的介入,把人民解放軍的船隻吹離預定的登陸點,讓退潮困住他們,任由中華民國士兵焚燒。在這個版本中,瘟疫會在 1950...
View Article鳥瞰岡田英弘的著作——《從蒙古到大清:遊牧帝國的崛起與承續》
作者:羅盛吉(本書譯者) 有幸能翻譯到岡田英弘教授的集結作品《從蒙古到大清——遊牧帝國的崛起與承續》(日文原書名:モンゴル帝国から大清帝国へ),十分光榮!岡田教授歷史學功底與語言能力之深,各處評論已多,茲不贅述。這裡提提這本書吧。 本書的內容原本是岡田教授歷年論文的集結,但在重新編排,並加上一篇概說通盤介紹的情況下,全書內容將故事從頭說起。...
View Article織田信長拔擢「猴子」成為武士的過程
作者:司馬遼太郎 這陣子,猴子經常出現在信長的面前。 原因是信長想攻下美濃,但每次進攻總像踢到鐵板一樣狼狽敗退。猴子當然也有加入作戰,只是,每次織田軍一越過木曾川就會被打回來,夾著尾巴逃回尾張。 (用正攻法絕對拿不下美濃。) 猴子這麼想。尾張軍是東海地區戰力最弱的軍隊,而美濃軍向來以驍勇善戰聞名,尤其擅長小部隊作戰。前幾年在齋藤道三的強兵訓練下,美濃軍的實力變得更加精銳,貧弱的尾張軍隊根本難以匹敵。...
View Article古巴革命從在地發起,繼之進軍全球、襲捲美國
作者:湯姆.海登(Tom Hayden) 古巴是一個非洲國家,幾乎就相當於古巴是拉丁美洲國家,但是這個事實罕見有人提及。如同巴西與其他佳勒比海島國,現代的古巴根源於征服、奴隸,以及反奴隸的起義叛亂。 所以,古巴的國際主義凝聚於阿爾及利亞,在 1961 年 12...
View Article系統組織的社會即將崩潰,個人崛起的時代已經到來!
作者:羅振宇 中國古代有一個笑話,說有個聾子看到別人放炮仗,就覺得好奇怪啊!好好的一個花紙卷,怎麼說散就散了呢?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你有一個感官通道封閉後,不管你多麼用勁地觀察,都是沒有辦法理解這個世界的。 現在,我們人類世界,甭管是政治還是商業,都處於一個特別神奇的時代,我們經常會感覺到,「這個花紙卷怎麼說散就散了呢?」...
View Article是福還是禍:臺灣歷史上的颱風與颱風假
一年前的夏天,輕度颱風「蓮花」準備登臺,令人印象深刻的,不是罕見的颱風路徑五次大轉彎,而是某位受訪民眾的經典語錄:「颱風就是要泛舟呀,不然要幹嘛?」成為時下最熱門一句話,也捧紅了這位泛舟哥。...
View Article從龍發堂到搖搖哥:對於精神疾病的另一種想像
若談到『精神病患』四個字,不知道各位讀者腦海中浮現的形象是什麼呢?近年來頻繁發生的隨機殺人、傷人事件中,嫌疑犯往往被懷疑有精神或人格上的違常,並且引起社會輿論對於精神疾病問題的焦慮。以 2016 年年初台北市內湖區發生的隨機殺童案為例,許多警政或精神醫療等各方專家紛紛在案發後登上媒體版面,試圖以「長年吸毒導致精神病」、「人格違常」、「心理偏差」等概念,來為隨機殺人此種反社會行為尋找病理上的解釋...
View Article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證明:「越愛自誇的人,事實上可能越無知」
作者:馬克.亞伯拉罕斯(Marc Abrahams) 為什麼有的人明明能力不怎麼樣,卻特別自信,總愛誇誇其談? 為什麼睿智的人反倒行事低調、惦惦吃三碗公? 大衛.鄧寧與賈斯丁.克魯格為這現象找出了科學根據。 「我們主張,當人們沒有能力採取正確的策略讓自己獲得成功,或得到滿意的結局時,他們得承受著雙重負擔:一來他們會達成錯誤結論並做出不幸的選擇,再者由於他們無能,對此也毫不自知。」...
View Article